针刺抗衰老研究证实
不同单穴对基因表达影响程度不同
2003年10月17日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针刺抗衰老研究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日前,一项由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承担并完成的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针刺单穴对快速老化模型鼠衰老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得出结论:针刺不同单穴能不同程度地影响衰老相关性基因片段的表达,从而发挥不同程度的抗衰老作用。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研究人员选取SAMP10(SAM系列中的脑皮质萎缩鼠)和SAMR1(SAM系列中的正常老化对照鼠)两品系7月龄健康雄性小白鼠共70只,随机分为以下7组,每组各10只:P10水沟穴组、P10内关穴组、P10太冲穴组、P10肾俞穴组、P10足三里穴组、P10空白对照组及R1空白对照组。每日分别对前5个穴位组小鼠在相应的穴位上实施针刺一次,水沟穴用雀啄手法强刺激10次;内关、太冲穴分别用捻转泻法20秒;肾俞、足三里穴分别用捻转补法20秒,第7日休息。两个对照组除施加与穴位组相同力度和时间的捉抓外,不予其它任何刺激。连续两周后对大鼠行颈椎脱臼法处死后迅速剥取全脑。
对鼠脑应用磁珠分离法纯化信使核糖核酸(mRNA),用5’末端模板转换机制进行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SMART-PCR)合成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DNA),并对其进行由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AFLP)与银染法结合形成的mRNA-AFLP分析技术,展示各组mRNA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随机应用20对引物做选择性AFLP扩增,共发现42条带形清晰的SAMP、R两系组间差异表达带。通过数字化凝胶成像分析仪测定差异表达带的OD值(紫外分光光度剂测定的吸光度值)并进行分析后发现,这42条差异表达带在针刺后显示出相同的规律??表达水平趋同于正常老化的R系。其中,34条(占81.0%)受针刺水沟穴的显著调节,26条(占61.9%)受针刺内关穴的显著调节,26条(占61.9%)受针刺太冲穴的显著调节,8条(占19.0%)受针刺肾俞穴的显著调节,17条(占40.5%)受针刺足三里穴的显著调节。
研究人员介绍,他们在此次实验的前期工作中,初步分析了SAMP101月龄与7月龄小鼠脑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发现某些cDNA片段的表达随着增龄发生变化,显示与衰老相关。此次研究时,他们又分析了7月龄SAMR、P两系小鼠脑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由于SAMR系随增龄正常匀速老化,P系随增龄加速老化,其中P10表 现为成长后期过后(4~6月龄)迅速出现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和认知功能减退并伴有明显的脑萎缩,因此实验中7月龄大鼠P、R两系组间出现的差异表达带可能与使SAMP10大鼠快速衰老(尤其脑衰老)的相关基因片段有关,研究针刺对其表达的影响将有助于对针刺抗衰老机理的理解和对腧穴作用的认识。
另外,在前期工作中,研究人员还发现合刺水沟、内关、太冲可使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到影响,其变化趋同于年轻组,因此认为针刺可能通过调控基因的转录或mR鄄NA的半衰期来影响衰老相关基因表达,从而实现对机体衰老进程的良性干预。本实验进一步证实,这种针刺效应不因取穴数目减少、刺激量相对减弱而消失,只是针刺不同腧穴能够明显影响表达的基因数目及所能引起的基因表达变化程度,其中水沟穴作用最强,内关穴和太冲穴稍逊,足三里穴作用再次之,肾俞穴作用最弱。
研究人员提出,分析上述5个腧穴均能在抗衰老中发挥效应的原因在于:水沟穴属督脉,为手足阳明之会,督脉为阳脉之海,循行脊里,上属于脑,并从脊里分支络肾,故针泻水沟可降浊阴以升清阳,上开一身之祖窍(脑),下调周身之元气;内关为心包经络穴,通于任脉,关于内脏,泻之可活血通络,调心安神;太冲为肝经原穴,泻之可疏调肝气,以助肝脏流通透达之力、升发枢转之能。对三穴均采用寓补于泻、以通为补之法,是根据衰老邪实说中关于气滞、血瘀、痰凝、浊阴等实邪致老、促老的说法而设。补肾俞和足三里穴分别能够补益作为先天之本的肾脏和后天之本的脾胃,这是根据衰老正虚说中关于虚损为衰老本质的说法而设。
研究人员同时指出,方有合用之妙,穴亦有各自之所长,腧穴配伍亦如遣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一样,应注重相互间的协同与拮抗,而不仅仅是单个腧穴的简单叠加,只有合理而恰当的配伍才能使穴精方简而力专。有鉴于此,他们拟将单穴与合穴(两穴组合或三穴组合)对衰老相关性基因片段表达的干预效应作进一步比较,以供临床选穴组方参考之用。据悉,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之中。